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被赶出东京的隈研吾,如今逆风翻盘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马强
原文链接

国庆节快乐

不想加班就别加了

建筑不值得

放假了。

但九月三十号,甲方一个电话:咱们节后汇报一下吧——让无数建筑师只能加班加到十月八。

虽然也不知道加的这些班有什么意义,然而无论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糊口,似乎都应该坚持和努力。

可是,

挤不进的世界非要楞挤,

只会伤害了自己也为难了别人。

建筑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

一千个方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别人规定的或推崇的也只适合别人——学建筑,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奋发努力更重要。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走在东京街头,发誓要成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大师。

年轻人很努力。他到处拜访客户,熬夜画图想方案。终于,他获得了一个大项目的机会——客户委托他在东京建一座6层的办公楼——相对于日本的建筑尺度以及巨大的年轻建筑师群体,这真的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很大可能一鸣惊人、一炮而红。

年轻人也这么想。他参考了无数成功案例,又结合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后现代风格,殚精竭虑终于交上了一份自认为很满意的答卷。

真的是很一鸣惊人的杀马特了。

这个建筑直接导致年轻人被驱逐出东京建筑圈,且在之后的十二年内都没有再接到来自东京的委托。

按照一般的励志剧本,接下来的故事应该就是年轻人不畏失败,卧薪尝胆坚持己见,终于出人头地,获得世界认可,也让当时那群对他冷嘲热讽的老顽固们悔恨万分。

结果确实差不多,但过程却完全不一样。

年轻人被驱逐以后,果断放弃了自己坚持的设计理念,然后又通过不断尝试,终于捣鼓出一种别人都没怎么玩过的设计方法,大杀四方,成功扬名。

好了,现在你也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就是争议与赞誉齐飞的——

隈研吾大师。

不屑者称其为装修建筑师,没格局没思想,词藻华丽内容单薄,对空间和形态都没有贡献。

赞誉者认为他重新发掘了日本工艺之美,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建筑大师。

港真,不屑也好、赞誉也罢,对我们都没什么意义。求仁得仁,隈研吾已经得到了他当年离开东京时想要的一切,已然足够。对我们来说,隈研吾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非标准答案。

作为建筑师,我们一直都被教育从上帝视角去控制建筑——我们从总图开始做设计、从功能关系开始布局直至最终完成大鸟瞰。

但是,有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面对这些千头万绪的关系真的感觉力不从心。

我有想法,可我的想法支撑不起一个完整建筑;

我也有创意,可我的创意点只存在于细枝末节。

如果没有隈研吾,我大概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学建筑。还好,隈研吾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

这个名为“Yure”的木亭,

是隈研吾在FIAC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的作品,位于巴黎杜乐丽花园。虽然项目不大,但却很明确的展示了隈研吾“由小及大”的设计手法。

按照隈研吾自己所说:

“ゆれ(yu re),是日语中用来形容在风中摇摆的游牧避难所,它就像树木在风中温柔地舒展它的枝桠和叶子一般。这个建筑由完全相同的木头堆叠,扭转,组装而成,形成了这样一个诗意而又充满活力的体量。Yure通过将木元素几何式组合,展示了一种有机的几何结构。 ”

这个说法一如既往的充斥着建筑大师们习惯的不知所云。

当然,我们也一如既往的不care这个,只拆出干货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先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推断它的构成方式。

从顶视图上看,景观亭的竖向杆件形式排布呈方格网状,结合效果图中建筑和人的尺度关系,方格的尺寸应在800mm*800mm—900mm*900mm。

从侧面来看,每根斜向杆件都只连接两个相邻的竖向杆并且层级排列。平形于长轴和短轴的斜向杆件轮次交错叠加。

因此,通过这种整体性的分析观察,我们可以猜测Yure景观亭是由竖向杆件构成的阵列、x向的斜向构件与y向的斜向构件三部分叠合形成。

最终拼合而成的形态如下

但是从这种逻辑方式出发,生成的整体形态呈现的是一个矩形块。在这个块上伸出了若干的斜向杆件,形成了一定的模糊边界,这种状态的模糊并不能满足建筑最初所设想的“柔软”的状态。

所以,以上推理“看似”合理,但却并不是答案。

“正版”的生成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首先,建立斜向与竖向的连接方式:依旧采用十字半刻榫,并用四个螺栓贯穿加固。

而后将这一单元向上进行复制并顺时针旋转九十度。

此时上下两部分通过内置金属件连接,金属件和木杆件之间使用金属销固定

接着不断重复上一步操作,并最终形成一个螺旋状的单元体。

由于这一单元体由单个元素螺旋复制形成,并在交接处进行了恰当的处理,所以这一单元体就如“无缝贴图”一样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地拓展。而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两个单元体连接处的的两个杆件被合并成了一个。

因此,仅需根据功能需求在两个方向上连续复制就可形成整个建筑所需的体量并且理出建筑的入口位置。

而后在现有的形态下进行局部加减,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景观亭如同从地面生长出来一般的形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最终,刻意的延伸部分杆件向外部“挑出”的长度,使整体截面显得更加模糊不清和飘忽不定。

最终形态如下:

而在内部的处理上,设计阶段设置了三层串联的平台,“层高“由杆件尺寸决定,平台板直接搭载竖向杆件的连接处。

平台板搁置在竖向杆件连接处

三个平台呈回字形串联

整个景观亭由单个构件重复叠加构成,整体体系形成了一个类似空间网架的结构,所以便可以根据需要减去某些杆件来“掏出”供人活动的空间。

但是在最终的建造过程中,可能是由于稳定性的的需求不宜去除太多的杆件,所以并没有设置二三层平台。

设计概念图

效果图表现的三层平台

建成后仅保留了一层平台

从细小的部分出发从而凝聚成一个整体的聚合物,这一过程本身就如生物的生长般自然,通过这种彻底逆转的设计顺序或许正是隈研吾对于“负建筑”的满意回答。

正如他在刚结束不久的“小/大”展中所描述的:

“我在这里介绍的一种方法是将建筑从大到小分拆开,或者反过来从小到大集合到一起。无论任何一种方法,我们都会将重点放在建筑的零件部位上。认真的对待每个零件部位,我们能够将土地恢复成原状。零件是由物质构成,我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上看到各种物质的巨大潜力。”

最完美的建筑大概就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所做的设计。

希望所有还在国庆节加班的建筑师们都能逆风翻盘,终成赢家。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字编辑和指导

本文所有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5条评论
STAND℡
STAND℡2018-10-10 17:00:00 回复 0

不过他的那些“木头构件”作品,真心不喜欢

STAND℡
STAND℡2018-10-10 16:56:28 回复 0

不过觉得竹屋很好

STAND℡
STAND℡2018-10-10 16:55:19 回复 0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看到几个他的作品图片我就猜了一下是隈研吾,果然。说实话隈研吾我不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小童木茵2018-10-10 14:16:27 回复 0

最近重庆国泰在举办的建筑营造就有我们传统榫卯结构的解说与体验,老的东西拾起来,不仅是继承,更是创新

米斯特羊2018-10-10 10:14:59 回复 0

构造分析很到位~~点个赞~~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马强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