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从丹下健三的建筑世界,看到日本现代建筑之路

iStructure iStructure

作者:H(建筑师)&PP(结构工程师)
原文链接

作者:H(建筑师)&PP(结构工程师)

丹下健三出生于1913年9月4日,在60多年的建筑创作中,丹下健三的近200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不乏传世之作。他不但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位亚洲建筑师,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数不清的名誉及奖项。1980年日本内阁总统府授予丹下健三以日本文化艺术节的最高奖赏——日本文化勋章。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师的代表,以至日本文化艺术届的代表而广泛的为世界所知。

▲東京計画1960 丹下健三对于新陈代谢城市运动的前瞻性思考

很少有哪位建筑师的建筑活动可以和一个国家的起伏兴衰联系的如此紧密,丹下健三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丹下的创作过程,有的评论家把它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他强烈的表现日本传统建筑形式的时期。

▲战前的日本 充斥着对欧洲古典主义的崇拜

第二期由二战以后到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为止,这是以许多国家级的大型项目为中心,丹下致力于使现代建筑在日本这块土地上生根的时期。

▲战后的日本快速的基础建设

第三期是在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丹下把目光放眼于海外,包括在欧美、西亚、非洲以及南亚等近20多个国家的许多工程,这一阶段丹下大胆尝试了现代建筑在城市设计的多种可能性。

▲东京1976,短短的三十年日本已经走出战败的阴影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复苏,除了众多国际项目以外,丹下再次把目光转向国内,在许多项目中提出了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为许多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开拓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性。

▲9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创造性的国家

P:咱们在日本也有半年了,我发现日本建筑似乎都有着一些共性,比如朴素的颜色、纯净的材料、精致的空间安排等等,如同标签一样代表着“日本建筑”。仔细想想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也不过短短100年,而日本建筑的风格是如何从传统的木构和屋演变成今天这样子的?丹下健三又是如何引领日本的建筑业走出自己的风格的呢?

▲集合住宅(左)沃斯堡现代美术馆(右)

H:哈哈,怎么好像一开始就把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终极问题抛出来了。也许我们逐一讨论丹下各个时期的作品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虽然学生时代的丹下健三受到导师前川国男的影响,非常痴迷于柯布西耶,也一直专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和研究,但由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倾向,现代主义建筑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前川国男(左)师从柯布西耶(右),受到导师的影响,丹下健三非常痴迷于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和理论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丹下连续三年在日本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而他选用的建筑风格依然是传统的日本建筑样式,如1942年的营造规划便是以伊势神宫为蓝本的。

▲丹下健三的竞赛效果图(左)以及NHK电视台对于这个作品的重新建模(右)

P:所以说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包括建筑师的建筑风格。

H:也正是因为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才有丹下接下来的作品,丹下在论文中也提到,不同于欧洲砖石砌房的方式,日本传统建筑本身就拥有非常明确的梁柱体系,这套体系与柯布西耶提出的现代建筑梁柱楼板体系极为相似,这也是解释了历史上有很多建筑大师在参观过日本传统建筑桂離宫后的感动。

▲桂離宫始建于17世纪

P: 我曾看到有人从建筑材料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传统西方建筑都是以石块为建筑材料,因此以拱壳等纯受压的结构形式为主,因此空间与立面形式较为受限。而东方是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因此发展出了以榫卯和斗拱等为连接手段的类框架结构,相比与西方建筑更容易获得大空间和灵活的布局,而这恰好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谋而合。

H:而在1949年广岛和平纪念设施的设计中,丹下便用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诠释了他对于城市尺度和纪念性的理解。中轴对称的场地布局、超大尺度的结构构件、架空的建筑主体、轻盈的幕墙。简直就是现代主义建筑对于象征性最极致的体现。

▲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

▲广岛和平纪念陈列馆施工中

P:当时的日本是否也是像今日的中国一样,充满了对传统与现代的讨论,处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

H:如果说东京都厅舍是用铁来表现日本传统的话,香川县厅舍和仓吉市厅舍则是通过混凝土表现传统在现代建筑中的逐渐转变,到了仓敷市厅舍的设计,材料与形式的融合则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东京都厅舍(左)到香川县厅舍(中)再到仓敷市厅舍(右),材料与技术的革新意味着形式的突破

P:恰巧这个时期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应用也愈发成熟,随着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抗弯、抗拉性能,从此更多的混凝土以源自木结构的框架形式出现,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的机会,混凝土成为了主流的结构工程材料。在50年代,林同炎先生完成了经典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成立,坎德拉也完成了其众多混凝土薄壳经典项目。感觉建筑现代建筑的浪潮与结构新材料的应用是息息相关的。

H:进入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建筑师身上都出现了追求新技术可能性的情绪。

▲富有挑战性的结构体系代表了日本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技术

1964年东京成为亚洲一个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以其新颖的造型、先进的结构形式、动人的内部空间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走出了战争的阴影、恢复了民族自信、开始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这一转折点的到来。

▲代代木体育场代表当时结构技术的最高水平

P:在结构史上,代代木体育馆也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由结构大师坪井善胜担纲结构设计。当时的吊挂结构刚刚在建筑世界中崭露头角,无论在结构设计上,还是在施工方法上经验甚少,处于摸索阶段。在计算机还未登场的年代,对于大变形及非线性这种结构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的主要计算手段只能是手算或用电动计算机。在后来有限元计算技术普及后,曾有工程师对代代木体育馆进行了复算,计算结果与几十年前的手算结果相差无几,不由让人惊叹。

▲代代木体育场结构布置示意

▲代代木体育场受力分析图

设计中非常明显地标识出力流的作用方向,巧妙地结合了结构和建筑设计。在张拉式结构中首次引进“半刚性”(Semi-rigid)的设计思想,并灵活应用于第一体育馆的设计中。坪井善胜先生特别对“半刚性悬挂式屋面”的概念及其表现作了如下陈述。“主索拉成吊桥形式,在其两侧看台之间架设钢结构悬挂构件,稳定索呈受拉状态。将其称作半刚性悬挂式屋面结构,其设计思想在于通过引进弯曲刚度这一概念解决索网的受力特性及抗风稳定性,这是本设计中的创新。”

在小i往期的文章《结构大师—坪井善胜》中曾有过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看。

▲代代木体育场外景

▲代代木体育场内景

H:当时日本做过这样一个民意调查——“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是谁”。丹下健三竟然获得了第二名。说他是当时的民族英雄都不为过了。除了代代木体育馆以外东京圣玛利亚教堂也是这一时期丹下最为重要的作品。我非常有幸参观了这座教堂,教堂的外立面由银灰色的金属外皮包裹,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轻盈。入口门厅低矮灰暗,走过门厅后,一个硕大的礼拜堂呈现在眼前,四片倾斜的混凝土屋面有极强的压迫感,而“十”字形的天光仿佛就是唯一的希望,而这时候我的心底有个声音——这四片屋顶是如何搭起来的?

▲东京圣玛利亚教堂外景

▲东京圣玛利亚教堂内景

P:恰巧这也是坪井善胜的作品,看来建筑大师也喜欢和结构大师合作。坪井善胜将他多年对双曲抛物面的研究应用于大教堂的设计,教堂由八块双曲抛物面薄壳(H.P. Shell)组成,八块壳体相互支撑,十字交叉处用受压构件联系。为了抵抗薄壳底部向外的推力,在地板下布置十字状受拉构件。当我看到这个建筑时,真切感受到了建筑与结构的结合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

▲东京圣玛利亚教堂分析图

H:时间来到1970年,日本还处于经济高速成长的余波中,人们对未来充满着乐观而自负的情绪。在这种形式之下,大阪国博会花费了2000亿的总投资费,打造了这样一座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的超级会展。丹下和他的小组规划了博览会的总体布局及会场的中心纪念设施。

▲大阪国际博览会

位于中央轴上的主干设施长300m宽108m仅由六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巨型尺度的天幕好像在宣示着科技必将战胜自然,如此震撼又“露骨”的结构大概就是我对于网架系统最初的认识吧。

▲大阪国际博览会巨型网架

H:在接下来的设计生涯中,丹下又先后完成了如东京草月会馆(1977)、赤坂王子饭店(1982)、东京都新厅舍(1991)、富士电视台台址(1996)等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对当时日本的建筑界带来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定义了此种功能的建筑之后十几年的设计模式。就像前面所说,丹下健三早已从一个行业的开拓者演化成了代表者。

▲东京都新厅舍

▲富士电视台台址

P:透过丹下的设计生涯,我们说了很多日本建筑。时至今日,日本建筑已经独树一帜。但反观中式的现代建筑,好像概念还很模糊,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我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最近十几年中国也经历了建筑行业的爆炸式发展,我们又该怎样利用这个机会走出自己的道路呢?

H:从我学建筑开始就会陆续听到一种声音说“中国建筑师好像不太会设计中式现代建筑啊”,马路上也总能见到那种混凝土板楼高层上面加个重檐顶这种不伦不类的设计。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建筑设计界出现了很多用现代的手法去诠释中国传统的新思潮,也不乏有很优秀的作品,不过要使“中国建筑”成为一种全世界公认的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

P:也许我们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传统需要被继承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哪些值得我们去继承?站在现在看,50年前的算不算传统?那一百年呢?如果放眼未来,现在我们所谓的现代建筑会不会也变成了一种传统?

H:不如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日本建筑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丹下健三又是如何引领日本的建筑业走出自己的风格。丹下从最开始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痴迷;到逐步考虑以现代建筑的手法去体现传统建筑的空间模式;再到以自己对城市的解析创造出具有日本时代精神的建筑。这一过程漫长又艰辛,其中包括技术的革新、时代的思想转变等诸多要素。

▲由左至右藤本壮介、SANNA、坂茂

小结

传统自身并不能成为创造文化的动力,在传统当中常常包涵着形式化、固定化的东西。为了把传统引向创造,就要适当地破坏传统。这种传统和破坏的辩证统一就是创造的过程。把老旧的东西拼凑起来不叫传承-创造,因为民众永远是承载传统的动力,所以创造出适合当今民众真正需要的建筑才是对于传统的继承。

3条评论
aoe2021-11-15 08:35:47 回复 0

东京都厅舍的配图是仓敷市厅舍吧,也不是那个时候建成的吧

蚂蚁
蚂蚁2018-10-16 12:50:22 回复 0

人民群众永远是时代下鲜活的传承者

zhenst
zhenst2018-10-14 14:28:16 回复 0

iStructure iStructure

作者:H(建筑师)&PP(结构工程师)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