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在当今社会语境下似乎变成了一种标签,实际上这是没有搞清楚何为现代的问题。
王昀在他的设计作品中 ©方振宁
古代和现代不只是形式上的区别,也不是时间的概念,确切地说是观念上的区别。这种区别具体地表现在怎么看待“人”的问题,是把人看成是“方言”的人,还是“标准话”的人。
现代和古代并不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若是如此,那么昨天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古代人,今天的才是现代人;二十年后的年轻人会说我们是古代人,他们是现代人。
所以单纯以时间上的概念去定义古代和现代是有问题的。
当人被以地域刻意划分时,一个地域的人到了另一个地域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就会产生鄙视链。曾经的古代,交流非常少,人并不被视为是一个具有共同性独立的个体。
当时人和人之间是有阶层的,有人生来是贵族,有人生来是平民,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古代的,产生这一切首先是交通不便造成的结果。这种以一种地域的概念去思考问题,视整个世界并非大同和共通的状态是古代的观念。
现代讲究的是种族无差别,
现代所探讨的是人类的共通点。
现代的视点就是研究世界共通点,
而古代则是以“部分”来区分。
一旦理解了现代与古代的区别,那么建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就不言而喻了。
建筑师是做出一个一小部分人喜欢的作品,还是做一个世界人民普遍喜欢的作品,好比智能手机,表现出的趋向是让世界人民都会喜闻乐见的状态。对于建筑,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建筑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这是现代主义建筑要探讨的问题。
在当代所新盖的建筑也不一定是现代的,关键还是在于观念,是以局部的方式看待世界,还是以世界的方式看待局部这是根本性的分水岭,这并非形式的问题。
举一个不是那么恰当的例子吧,
比如山南省(虚构省份)的人,建造了一个具有山南省特色的建筑,而在山北省(虚构省份)的人来看的话可能就不喜欢。或者说一个中国建筑师在美国各处盖满太和殿、一个美国建筑师到中国来将每个建筑都设计成白宫。
那一瞬间人们会感觉到一种文化侵略感。
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设计的受众面较小。而现代设计则要具有世界的共通性,比如一家做茶壶生意的,如果其茶壶设计的世界人民都认可的话,那么就能从商业上收到最大效益。再比如若是时装设计师思考的是如何让全世界都喜欢他设计的服装,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话,那么这个品牌就会走向世界。
同样的逻辑,若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能让世界人民都喜欢的话,其建筑的试验场不再仅限于中国,中国的建筑师能够给任何国家盖房子,那么那些国家都会变成中国的试验场,当然这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
十几年前王昀就在说“用世界语讲中国故事”。
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听得懂的“话语”讲中国的故事。
王昀在深圳介绍他的“盲目绘画”©野城
如同我们设计的手机、服装、建筑等,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
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的设计从表面上看与世界各国的没有什么两样,但仔细看实际上里面是有微差的。比如华为、苹果、三星的手机都有相似的地方,但当三部手机摆在一起时,人们能很快分辨出哪个是华为。虽然它上面没有中国的花边图案,它的按钮也不是花瓣或珠子形状,形状上他们之间并没有大的差异,可这里面还是表现出了中国设计师的特征与特色。
百子湾小区中学
很多人认为“现代”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这是完全错误的一个认识。“现代”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它不是时间点,“现代”是一个观念。而“当代”才是一个时间范围,所以当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代建筑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折中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是在当下这个时间范围内所做的判断。现代建筑不是时间的问题,100年前的是现代建筑,今天的也还是现代建筑,这是以观念做为判断。
其实当一个人永远站在高视点去看别人,认为别人就是下贱、卑微的,这件事本身在观念上就很“古代”,“古代”的状态永远有种族的差别、文化的差别,在对于问题的判断时,要么自己优于对方要么自己劣于对方。这个也是传统建筑史观所带来的最大问题。
超越狭隘的自我、狭隘的地域、狭隘的文化这些束缚的时候,世界才有可能一体化、全球化,现在的世界是无法达到那种状态的。因为整个世界的观念和思考方式普遍还依然非常“古代”。
60平米极小城市
谈到柯布西耶,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把整个人类作为一个根本来思考的时候他是现代的,如萨伏伊别墅,探讨了人类共同的一个家的取向,如同现在的手机一般。而不是他后期那些表现自我的时代,尽管他后期的作品也很精彩。
“现代”不是离去了, “现代”其实还远远没有到来,现代是判断一个人是站在地域的角度还是站在宇宙视角的坐标。
感谢建筑档案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jzda001
如果硬要这么讨论现代主义,那么现代主义的宗旨也是不要谈论主义。好的建筑都是独立的存在,要有点狭隘的操作,不需要普世的处理面对多少人的问题,只需要处理好面对什么天、什么地、什么人的问题。
鄙人认为王老师对现代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也觉得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有趣的尝试,起码人的心中有了一个世界而不是只有地域的概念,但是是不是完全认可现代主义就不一定了。我觉得既然能有世界的概念,那就可以有接受世界各地文化和地域差异的胸怀。
符合全体人类审美的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人类审美的差异性造就了建筑美的多样性,这正是建筑美的所在,只能说建筑师的职责是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又如何用世界语言来讲中国故事呢?中国建筑师有多少是会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呢?
现代建筑从一开始就是包容、先进的代表,不愿被标签化也不能被单一笼统的描述。建筑发展至今除却经济实用美观又融入了新的功能要求,讲地域性的同时全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趋同,那么它所对应的空间自然有法可循,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更多是好的空间的处理,差异化必须存在也必定存在。
回复VRTB: “设计出全世界认可的作品”抛开需求谈,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即使这个茶壶完美无瑕,但我不喝茶,那它对我来说就是没用的。而且个人感觉现代化看似是加强了交流,弱化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实则是不同文化互相学习并最终产生自身独特果实的一个过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仍是最终的目的。追求通用的、不变的建筑语言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我认为,建筑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而地域性决定生活方式的特异性。人类有共同点没错,但如果人类社会还远未发展到可以抹除这种显而易见实实在在的特异性的话,就去过分追求一体化,这是不是另一种反人道呢?“求同存异”并不等于“阶级分化”。另外,我觉得文中用“设计出全世界认可的作品,就能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来论证,未免有些金钱至上了。
我认为,建筑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而地域性决定生活方式的特异性。人类有共同点没错,但如果人类社会还远未发展到可以抹除这种显而易见实实在在的特异性的话,就去过分追求一体化,这是不是另一种反人道呢?“求同存异”并不等于“阶级分化”。另外,我觉得文中用“设计出全世界认可的作品,就能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来论证,未免有些金钱至上了。
回复lyr: tql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又如何用世界语言来讲中国故事呢?中国建筑师有多少是会用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