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2018经验谈 以景观之名续行西欧:张颖洁

2018.05.21 | 



"不管做什么都只出八分力,反正差不多就行。因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设计。而且如果只付出八分努力的话,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会太难过(歪理:)"




这几年的爱好是逛动物园!准备作品集期间不想画图的日子都会去动物园,看小熊猫爬来爬去很解压啊。

上面的两张图是我的心头好,他叫大白,一位自命风流的发情小能手,传说中的“渣男”,但是他长得好看呀。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设计一下上海动物园的景观,一方面希望给动物创造更加自然,尽可能还原他们在野外的生活环境,也希望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让操碎了心的饲养员们可以工作轻松一些。另一方面,也想要让游客在动物园有更好的游览体验。因为我发现动物园里有很大一片区域像森林一样,但是园内指示牌又不是很清楚,游客很容易迷路,比如我,每次走到没有人的地方都觉得阴森森的。



微信截图_20180522180733.png

张颖洁

西交利物浦大学/利物浦大学  

Urban Regeneration and Planning

IELTS 6.5

OFFER: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  MLA (最终去向)

哥本哈根大学UCPH  MLA

墨尔本大学Melbourne   MLA

阿德莱德大学Adelaide  MLA



我出生在上海,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年,也亲眼见证了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城区从被列入旧城改建范围到一点点拆迁,被高级写字楼和现代化住宅楼代替的过程。面对这些变化,我的心情也从最初的充满新鲜感,转变到发现熟悉到邻居一户一户地搬走,喜欢的小吃店一家一家地关门的失落。

 

中学的时候学校周围都是那种很狭窄的街道,街边有各种店铺,楼上住人的那种3层楼房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一街之隔或者走过一个拐角就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部分,高楼林立的CBD和购物中心,看似大家都完全接受了这种巨大的反差并且默认城市中“旧”的部分理所当然地会被取代或者被改造地更加商业化,像是新天地或者田子坊那种。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并且适应这种这种变化,拆迁户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搬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市郊,拆迁打乱了他们原本生活的步调。初入社会想要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也会发现越来越难找到地理位置好但是价格低廉的住房。

 

在规土局实习的时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旧城改造地块的居民的上访电话,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打电话或者写信来表达对于拆迁后生活的担忧以及关心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很意外的是,很少有当地居民会关心像北外滩这种关乎城市形象的大型项目的进展和影响。

 

就像Kevin Lynch在The Image of the City里面说的, city image是住在城市里的各种各样的人和城市本身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产生的。我希望城市的发展可以再慢一点,规划和设计者可以花更加多的时间去了解不同使用者的想法和需求,去了解他们记忆中的城市和历史中的城市,然后创造出独一无二的city image。 



我本科就是在英国读的,不过来了英国之后发现每天都在看一些policy和strategy,但这些内容很多时候和实践是脱节的,大多是和英国的国情,人文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的,在英国学习到到东西很难用到国内的城市规划中,所以决定以后要学景观设计,因为相比城市设计,景观涉及的尺度可以更加小一点,各个国家之间的景观设计的理念想法可以互相借鉴的可能性更多。

 

我选校的时候一心想去澳洲,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想要快点摆脱英国这边的鬼天气,觉得澳洲是一个有阳光的国家。但是澳洲有景观专业又排名靠前的学校太少,所以老师问我要不要考虑欧洲,然后推荐了一些学校给我,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两所欧洲的学校。


我的作品集在准备的阶段完全没有考虑过主线。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翻看自己的三个项目发现它们一定程度上都在探讨某一特定人群和城市的关系,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城市中特定人群的需求。(能找到这样一条主线我也是蛮意外的)


1Courtyard Children Playground(Outdoor Playground Design for Autistic Children)


这个项目主要关注的是国内的自闭症儿童,或者说是自闭症儿童家庭和城市的关系。把研究人群确定为自闭症儿童是季老师最先提出来的,恰巧现实生活中我就认识那么一位自闭症患者,幸运的是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治疗,虽然和同龄人相比他还说比较不同,但在不断的治疗和摸索中,他发现了绘画这种与外界交流的方式。这个项目在做前期分析之前我对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的未来还是抱有蛮乐观的态度的,直到查了很多相关数据之后才发现实际上全国只有0.2%的自闭症儿童得到了积极的治疗,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认识的那位一样幸运。

之后又在网上看了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治疗日记,和一些相关的资料,最终确定了要设计一个专业的(包括设施,和医疗人员),系统的(分为三个阶段的)户外儿童康复机构。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需求有了了解之后,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场地分成了三个功能区域,分别是可以跑跳攀爬的运动场,用来锻炼肢体协调性;半封闭的绘画区,锻炼手部灵活性的同时绘画涂鸦也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表达心情,与人交流的方式;以及最终的社交区域,希望通过活动设施,提供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


图片4.jpg

from Yingjie Zhang


虽然从各方面看都显得有点幼稚,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页,展现的是每个功能区域内的活动场景。


2Erotic Road (Urban abandoned train tracks development)


这是一个以废弃铁路改造为主题的项目,大家都通俗地称它为“黄色大道”探讨了当代年轻人和性的关系。感谢我的小伙伴陈雪,感觉世界上没有她拉不出来的su模型!

这个项目的场地在德国艾森,一个典型的衰退中的欧洲后工业城市,面临多条铁路废弃,城市绿地碎片化,空气污染等众多问题。这个城市在2012年之后迎来了转机,城市经济开始复苏,年轻人开始陆续竟然这座城市,于是乎我们就把目标瞄向了年轻人这一群体,想要打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城市。

图片5.jpg

from Yingjie Zhang

设计的范围覆盖了艾森城市北部大部分废弃铁路的周边范围,几乎有半个城市这么大,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似乎没有办法通过平面图来展示我们的设计。吴若昊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分类”,结合场地的用地分类和自然地理条件,最终把场地分成了六种类型,居民区,南北分界线,科教区,企业办公区,滨水工业区和地标区。

 

思考年轻人这一群体对艾森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需求是整个项目最困难的部分,最先想到的是以先锋艺术或者运动为主题,不过在中期都被自己否定了。现在想想自己作为年轻人群体中的一员连去做以它们为主题都设计的热情都没有,其他人真的会想要生活在一个艺术城市或者运动城市嘛?最后确定主题的一瞬间,可能也就是在网上看到一对情侣在刷成黄色的铁轨上手牵手散步的照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所以“黄色大道”的主题就敲定了下来。我们想要以性产业为主线,打造一个年轻人可以享受各种娱乐活动的城市解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为性工作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并以性产业带动城市经济艺术产业的发展。

图片6.jpg

from Yingjie Zhang

图片7.jpg

from Yingjie Zhang


3穿越大运河


这是一个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运河两岸的改造项目,探讨了现代都市人和城市历史的关系。在初期我和Joanna 就达成一致想做一个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因为毫无疑问,苏州的古运河文化以及周边的人文历史是最有意义的设计主题,但同时也是最抽象的,最难以用景观语言来表达的主题。


项目的场地分布在运河的两岸,运河的存在造成了空间上的隔离,场地长达将近8公里,在不同的区域分布着几处著名旅游景区,文化遗产,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增强场地的联通性,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后期做了很多游线的设计,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人能够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片段中。

 

这个项目最初从姑苏繁华图中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图片8.jpg

from Yingjie Zhang

图片9.jpg

from Yingjie Zhang

图片10.jpg

from Yingjie Zhang



我的ps是以时间线为基础写的,第一阶段是以我的成长背景为基础,我生活的城市在十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一时间无法适应,因此选择了urban planning这个专业。第二阶段是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每天面对着planning的条条框框迷失自我的阶段,但后来我通过看书(Kevin Lynch但The Image of the City)以及几次field trip中和不同人交谈但经历,重拾目标。第三阶段是在实习阶段,发现在国内大环境下urban planner几乎没有施展拳脚但空间,相较而言,在国内景观设计可以更加快速有效但解决问题,所以下定决心要转去学景观。



我在rac线下教室只学习了短短的两个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一个什么画图软件都不太会用,面对季老师给出的主题感觉无从下手的景观小白,成长成为一个可以和队友一点点推进方案,提出自己想法的人。Rac的studio教学模式让我认识了三位风格完全不同的老师,我的项目也经历了从“老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到“和老师讨论要怎么做”,以及到最后“自己思考要怎么做”的进化。准备作品集的过程身心都很累,我经历过晚上12点结束的线上课,也有因为时差的原因,早上6点从床上爬起来上课的经历,但是因为有了同伴到鼓励以及各位老师在各个环节为我提供帮助,解答我的疑问,所以申请季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漫长啦。相较而言,在作品集全部投递出去之后的几个月的等待才是整个申请季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我是在12月初才完成的申请,之后经历了圣诞假期,然后一月二月有很多人陆续收到面试,offer,那段时间rac的群里面每天有多热闹我心里就有多忐忑。一直到了三月份我才收到第一封offer,阿德莱德大学的。那个时候也只是松了一口气,觉得哇有书读了!紧接着第二天老师告诉我TUD的offer来啦,那个时候我高兴得差点要在Greenwich天文台表演后空翻,在挣扎了几分钟之后,就抛弃了原本心里对于澳洲的阳光海浪沙滩的憧憬。现在想想,也不知道荷兰和英国的天气哪一个更加糟糕。

 

ps. 看了这么多期经验谈没想到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写=_= 也算是借此机会回顾了一下自己毫无波澜的人生。时隔5个多月再次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发现无论是图面还是思考的深度都还略显幼稚,能够收到offer想来多半是占了英本学历的便宜吧。不管怎么样18年的申请季对我来说算是圆满结束啦,希望两年后我还能够活着回来。

因为感觉学设计的大家真的都好拼啊!!



0条评论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