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智造,央美三年级课题”
供稿|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韩文强:胡同街区是北京代表性的地域符号,但显而易见的是,相比于其厚重的历史积淀,现实的胡同生活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菊儿胡同到琉璃厂,从大栅栏的有机更新到白塔寺的小院重生,我们能看到探索胡同街区未来发展的各种尝试。
可以肯定的是,复兴传统街区并没有标准答案,必须根据一个特定区域中特定时段下的特定需求去考量。本次展览就是依据这样一个背景:天桥北部平房区的房屋腾退和改造活动。我们选取了五处正待改造的地点,由二十几位同学根据个人的观察和调研,分别完成各自的策划和设计。如何结合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设立恰当的社区服务站点,并为社区创造一种新的公共空间模式,每一位同学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我们希望课题介入现实,并引发思考。
杨宇:这是一次对北京传统街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当下城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进行梳理,在街区中植入特定功能空间。其中所引发的居民行为活动,对于塑造空间形式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性。
公共空间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彼此产生“感知”的欲望,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交互的重要媒介。同学们努力将自身设计师的角色抽离于形式之外,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去感知并创造空间的共享性、开放性与愉悦性,让空间的情景特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唤起小小的感动。
编者按:以下内容由「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提供,「 」整理编辑,优选自中央美术学院 室内专业三年级课题设计。
课题共选择了5个胡同,分别是“储子营胡同31号院” 、“赵锥子胡同58/60号院”、“鹞儿胡同6号院”、“赵锥子胡同75号院”与“赵锥子胡同8号院”。每个胡同改造各挑选了一份设计作业共5份作品,有兴趣了解各胡同改造全部作品的读者可在各专题标题下点击“原文链接”跳转,欢迎交流。
01
储子营胡同31号改造计划
基地概述:
基地位于西城区天桥北部储子营胡同31号,与其他组相比,我们的基地最大特点是没有沿街的立面,要通过一个较长的巷子才能进入到院子。周围街道的功能以居住为主,基本没有商业和公共活动场所,在距离巷子口几米处有一个公共厕所。整体来说,基地的限制条件很少,小组成员的设计方向也有所不同,既有开放的公共空间,也有较为隐蔽的展厅。
全部作品:课程展览|胡同智造之储子营胡同31号院改造计划
郭元蓉
“乘凉院子”——居民活动中心
通过对基地的具体调研,总结出胡同地区存在相似问题:公共空间与绿化的缺失,道路拥挤,房屋密度高,胡同内部院落被加建或杂物堆积填满。即胡同居民生活在一个十分拥挤且难以喘息的地方。人口调查表明,胡同的老人与小孩比例较大,他们都是属于需要宽阔的场地休闲玩耍的人群。
因此,设计方向是为胡同居民提供一个在生活之余能呼吸的地方,将院子还给四合院。取名为“乘凉院子”是因为“乘凉”一词比较符合居民的放松状态,在乘凉时居民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
设计说明:
在基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胡同中有类似的居民的乘凉空间,但活动空间较小,使用功能有限。通过观察这些空间,总结出他们的普遍规律,具有以下几个空间元素:1.家具;2.能够形成空间的“顶”;3.植物(蔬菜)。这三个元素,成为改造方案中的设计原型:可移动屋顶,可组装家具,可供植物种植攀爬的空间。
“通过屋顶的翻折,室内外就能互相转换”。以此为灵感,将中国传统房屋:注重隔墙,通过室内外高差区分空间的特点,改造成可移动隔断,室内外高差统一。通过移动屋顶,院子与室内可以任意定义。
02
鹞儿胡同6号院改造计划
基地概述:
鹞儿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天桥街道办事处辖域东北部,前门大街南段西侧,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留学路与铺陈市胡同相交处。鹞儿胡同是解放前京师警察厅的侦缉大队总部的所在地,有燕子李三、京剧名伶童芷龄、阎世善,评剧名角小龄妹等名人。明称要儿胡同,属正南坊。清后演变为鹞儿胡同,名称沿用至今。清末时建立警察制度,外城巡警厅设在5号。
其前身为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民国时期为市警察局侦缉总队队址。巷内曾有平介、浮山、徽州诸会馆。巷内均为居民住宅。清末民初,就生活在鹞儿胡同,支撑宣南文化的艺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解放前警察机关一直设在这里,胡同里的燕子李三等名人也很多。
全部作品:课程展览| 胡同智造之鹞儿胡同6号改造计划
陈梓薇
"吃茶去"——茶馆评书
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已经越来越少,在胡同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特殊地方,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作用。评书这一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因而我想发扬这一文化,同时依托茶馆这一场所。我的构想是传统的茶馆有所不同,希望在空间中得到不同的体验,体验到在胡同茶馆里喝茶的不同感受。
设计说明:
设计想法是在保留旧建筑的基础,在空间中插入三个2.4x2.4m的方盒子,在方形框架中,运用一种简易的升降台,在其中设置桌椅,给予使用者在高度上不同的感受:一层是较低沉的空间,随着升降台的移动,视线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上升之后是一个开放的室外空间,可以享受胡同风光。每一个方形框架都带有一个小的天井观赏空间。茶馆的主要材料是竹子、灰砖以及石头饰面。旨在营造一种介于室内室外的一种空间。
03
赵锥子75号改造计划
基地概述:
基地坐落于赵锥子胡同,同时邻近赵锥子胡同、留学路、鹞儿胡同的交叉路口。基地是基于一个设计周的背景之下的规划用地,原计划是改造成一个办公功能空间。旁边紧挨着一个灰面砖、方正的标准公厕,往里紧挨着的是一个租用的四合院空间,在触及不到的建筑背面是一棵高约10米的老树。建筑内部是一个景深很长的空间,四周基本齐平的邻里建筑关系使采光极度不好,同时平面是一个极度不规则的折线形。
全部作品:课程展览| 胡同智造之赵锥子胡同75号改造计划
黄雪玲
树影之屋Mottled Shadows——咖啡屋
处于交通转折点,地理环境相对其它改造建筑来说比较特殊的赵锥子胡同75号,基于周围有厕所水电设施比较齐全,但缺少相对比较休闲娱乐可供旅行歇脚的地方,我将它改造为咖啡屋。再加上其旁边有一棵无比茂密的大树,我想,改造后的建筑能与这个大树产生一些互动会增添很多乐趣吧。
设计说明:
顺着这个思路,演变成了树状支撑结构,透明底,模仿树影的屋顶结构……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阳光下会产生丰富的影子,旁边的大树在阳光下也会投下斑驳的影子,两者相互交融,给人不一样的体验。
04
赵锥子胡同8号院改造计划
基地概述:
赵锥子胡同8号是一个加建众多、人口密度很大的杂院。小小的一间四合院共入住7户人家。原本的院落早已不复存在,已变为了被众多加建侵占后的走廊。而院落内大量晾晒衣物、私人杂物、自行车对院落进行了二次挤压。现在我们看到的杂院,已经是仅供单人通行、没有阳光直射、拥挤狭长的通道。杂院内居民公共活动和休闲空间的面积几乎为零。人们更习惯于在院门外、街道边呼吸新鲜空气、与邻居闲谈——那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透气”时间。
全部作品:课程展览|胡同智造之赵锥子胡同8号院改造计划
孟美汐
胡同居住空间——胡同杂院到私人居住的渐层
赵锥子胡同8号坐落在人流较少、相对安静的地段,远离繁杂的胡同商业区,所以选择将这座小屋改造成民宿。为将外来住客与原住民的出入路径分离,民宿将入口开在原房屋加建处的临街面上,将原加建部分退让成为狭长院落,与原有院落并行,使民宿与原有院落隔离。
设计说明:
屋顶与墙面打开错落的洞口,并在墙体中内外贯穿插入整体的框架,这些框架既是承重结构,又是室内各种功能的家具。这些框架家具与其他非结构家具大都与墙连为整体,并使人的开敞的活动空间相较于建筑边界再次退让出一个层次。
室内唯一封闭的空间是卫生间,同时也是最私密的一个层次。为了在小面积内实现更多的居住功能,民宿舍去一定的舒适度,不设立单独卧室,将床设置在夹层上,适合一人到两人居住。
05
赵锥子胡同58/60号院改造计划
基地概述:
基地位于赵锥子胡同58/60号,地处天桥胡同片区的中心地带,并有着北京胡同的普遍问题:杂物堆积,私搭乱建,公共空间缺失...
小组以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人群定位既有服务于外来游客,也有服务于本地居民。总之希望可以赋予胡同更多的使用可能性,探索出一种胡同改造更新的新方式。
全部作品:课程展览|胡同智造之赵锥子胡同58/60号院改造计划
陆明
胡同奶酪——胡同微中心
胡同奶酪是对赵锥子胡同58、60号院的改造。赵锥子胡同地处天桥社区老胡同的中心地带,地铁公交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常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游玩。随着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将逐渐成为文化特色旅游之地。而在此居住的居民以外来打工者居多,因房租较低而在胡同生活,胡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夜晚休息的空间。由此产生了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的人群定位。并根据人的身体尺度设计空间,重新定义人的行为活动,创造出一个在胡同氛围中使用的公共空间。
设计说明:
建筑表皮钢板自身坚硬冷漠的同时却又反射胡同的生活场景。而当进入“奶酪”内部,是白色而柔软的空间,与外部钢板产生巨大的反差。无论是三五成群还是孤身一人,都可以在“奶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洞穴”。
总之,这是一个在胡同中的奶酪,充满洞穴的奶酪,有着灵活使用性的奶酪,而更多的使用方式等待你来发现。
欢迎关注这个有趣的地方
「中央美术院ARCHVOE建筑之声」
「 」期盼与各大建筑院校交流合作
欢迎联系,微信:jzxy-yz
请注意备注:学校-专业-社团职务等
扩展阅读:
天大| 10份优选作业,5个专题设计,建筑学常规班大三评图
今日话题:
感兴趣这种设计表达吗?你的寒假要长胖还是变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