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 TransAxis
嗨~好久不见呐!本次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同济建筑小姐姐讲述她参加德国AAC工作营对汉堡altona区火车站改造的经历。其改造的方案最终被汉堡市规划局局长认可并因此登上汉堡市报纸!这次履历也促使她有机会前往柏林gmp建筑事务所实习,如此传奇般的履历简直众多建筑系学生都能羡慕不已。
那么大家是否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设计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呢?在德国gmp实习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汉堡altona区火车站设计
精彩大图展示
借着祥总的邀请,让我回忆了一下一年前在德国汉堡参加的由gmp建筑事务所主办的AAC( the Academy for Architectural Culture )工作营的设计。每年这个工作营会举办两次,由gmp从世界各地召集20个学生分成5组到汉堡,花25天左右参与竞标项目,导师配置强大,当时我们那期总的导师是gmp合伙人,包括冯格康和Nicolaus,结构导师是参加过很多大型项目包括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英国结构师wolf, 小组导师在gmp工作多年然后开有自己事务所的德国建筑师walter,所以虽然一期工作营时间很短,但是可以直接碰触他们的设计思想--简洁优雅结构合理等。
位于德国汉堡Rainvilleterrasse校园的acc工作营成果展
写完后发现,此文章可算是aac工作营的硬广,详情请移步
http://www.aac-hamburg.com/index.html
acc工作营
(Altona Nord: Designs for Hamburg’s New TrafficHub2016.10.19期)
五小组成果模型
有幸的是,我们那期参加的是汉堡市altona区火车站设计,本人参与的小组成果得到汉堡市规划局局长认可并因此登上汉堡市报纸,也成为本人前往柏林gmp建筑事务所实习半年的敲门砖,此部分经历作为彩蛋在文章最后出现。
小组方案成果登上德国汉堡市报纸头条
工作营结业小组合照
关于这个设计,可以说是本人参与过最简单最实在的设计,没有花哨的概念和造型,没有浪费的空间和形式,按部就班,概念产生→功能安排→形式追随功能→结构介入→节点设计。短短25天内,没有走回头路而是逐步推进,将方案,结构,节点放在相同重要的位置同时考虑,这应该是德系建筑的思维吧。
工作营学员分组以及相对应指导老师
下面说说整个设计过程
NO1
一个下午诞生的概念
上午勘察了场地,下午要求每个人出概念(要求用现场拍的照片PS出你想象中方案的概念),晚上就要每个人进行答辩,节奏非常紧凑,这样的好处是要每个人在第一时间接触了场地后作出本能的反应。
旧的周边城市肌理
新的周边城市肌理
在场地勘察的时候,发现铁轨已经建成,位于6米高台地上,台地南北各有两个隧道,一个通人行,一个通车行,这是不可忽视的有利的场地条件。然而大部分的小组会把焦点放在火车站这个设计题目上,纷纷提出了加建新的建筑体量的建议,而我认为:发挥场地自身的有利条件,整合场地关系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提出了将高地改造为功能区,屋顶覆盖一切的概念。
初概念
NO2
方案深入与小组合作
这个概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组员的同意,有的组员认为这样就是设计个屋顶做造型没有意思。有的组员也跟其他组一样认为火车站就应该是建筑实体,但幸好在晚上的答辩中这个想法得到较高的认可,暂时获得了主导权。但是仅仅这样是没办法让组员信服的,我们开始去互相了解各自的想法,试图将所有的想法通过其他方式转化进一个整的方案中。例如有的组员想把方案设计成游乐场,因为方案临近一个公园,因此我提出将公园景观延伸进方案里的想法,而游乐的设施就可以整合进去。
小组讨论(德国小哥哥真的好帅啊~迷妹脸)
我觉得这次合作最有意思的就是,组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怎么整合大家的思维很有趣,另外一个是如何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动性,而不是让你一个人包揽所有。
初方案
在说服了组员后,逐步深化方案:拓宽车行隧道作为大厅入口,人行隧道结合北边公园的景观元素作为次入口,将主次入口间的高台改造布置建筑功能,然后屋顶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介入,用于遮蔽功能的同时完成建筑形象的功能。这个项目很自然就分成了两部分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高地的改造,二是屋顶的设计。而高地的改造又可以划分成平面功能的布置和主次入口的设计。
周边环境
确定主入口广场
城市连接
道路网络梳理
流线重组
主入口大厅流线处理
功能体量布置
屋顶覆盖所有
这种基于同一个目标再将方案进行分解的好处是,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但又不至于跑偏。
NO3
摊大饼排功能,整合场地关系
对于功能的排布,一部分是需要占用建筑空间的服务,商业功能,另一部分是公交站,出租车停靠处,自行车库,停车等户外功能。虽然只动用了一层的空间,看似是将功能摊大饼似的塞进平面里,其实是通过功能的排布整合场地的关系,包括怎么将原本存在的车行人行隧道,高地,北侧的公园,场地高差等纳入方案设计里,让整个场地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功能分析
操作的原则是将轨道下的高台侧边空间改成服务,商业功能,其他功能沿着侧边外围排布,这样的好处是两部分功能可以共用中间的交通空间,而且功能最大化地向公众开放。
方案总平
这种平面排布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并不比新加建筑体量容易。因为场地上的很多尺寸都是固定的,包括高地与周边建筑的距离,高地的层高,轨道需要的结构等等。为了将方案适应进场地,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例如将符合步行尺度的人行道,出租车停靠处,双车道,停车场,单车道,自行车道塞进高地和周边房子之间;又或者在剖面上处理轨道结构厚度与商铺净高有冲突的问题,都是经过一遍遍的调整,才得到最后不多不少刚刚好的结果。
一层平面
随后的重点就是刻画主次入口。鉴于环境条件和功能性的需求,主次入口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先把主次入口的形象定好,更有利于组员对其进行分工处理。
主入口大厅剖面,呈现复合的功能状态
主入口是原本的车行隧道,改造成主入口大厅后功能很复合。拓宽后加入商业和服务功能作为大厅,向市民打开可以随意穿行。乘客通过扶梯进入二层的月台空间,轨道会在大厅上方穿过,而原本的汽车通道也被保留,并且拓宽加入公交站功能。将这些使用场景一并思考纳入设计当中,但又要呈现简洁有序的结果,是主入口设计的难点。
主入口大厅透视
对于次入口的处理就单纯很多,其主要想法是加入绿化成为北边的公园的延续。将次入口内的高地改造成草坡并加入楼梯和扶梯,成为到达月台的途径,人行的隧道加入趣味的设施和自行车道带动了这片的活力。
次入口剖面
处理次入口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是,人行隧道与后侧公园存在三米的高差,场地现状是通过狭窄的台阶引进去的,但其实这样对这个入口会有视觉上的遮挡效果,大部分的组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然而我们认为这个高差反而成为增加次入口趣味性的关键点。因此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加入大台阶、跑酷设施、绿化来打开次入口,进而将人流引进去,增加活力。
次入口透视
NO4
形式追随功能的屋顶
一开始对屋顶地设想是像妹岛直岛航运站那种扁平的均质的一整个平顶的形态,没想到被主导老师批判说没有体现结构概念。在导师们的眼里,首先屋顶的形态和结构应该是一体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浪费,因为对于月台,商业街,大厅,次入口等对于屋顶高度和遮蔽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并不需要一整块均质的屋顶进行覆盖。
冯格康来了大家都怕怕
冯大师现场“草图教学”
说到浪费这个话题,不得不插入冯格康老先生对于空间的有效利用的坚持。他每次看各个组的方案,都会挑出方案中不必要存在的地方,然后要求去除。例如这个空间为什么这么高,要是说不出来就要把它降低,人行道为什么这么宽,说不出来就要缩窄,方案中的每一处尺寸似乎都要是最合理的。这样看似苛刻和死板的要求,一开始我们都会戏谑说,难怪中国有这么多gmp的房子,这么抠的乙方肯定很得甲方欢心。不过,跟着他死抠的要求一步步推进方案,可以逼迫我们把方案推向一个极致的状态,让每一处都无可挑剔,而且只有当方案呈现了最简洁的状态,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细节。
在摸清了这个指导思想后,开始对屋顶进行先拆后合的思考,对于大厅,需要敞亮完整的空间需求,而且因为覆盖了穿行的轨道,所以需要一定的高度。对于月台部分,屋顶并不需要覆盖轨道,而且对于月台上的乘客需要亲人的尺度。所以一开始是两部分,完整的高的与拆分的低的,这两部分通过一个渐变的形式连接起来,考虑到结构的合理性,连接的顺畅度以及收集雨水等功能,介入一个Y型的结构,从月台到大厅,从五个单元逐渐生长成完整的屋顶,再考虑到大厅部分屋顶结构的稳定性,介入三角桁架结构,最终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屋顶形态。
屋顶形式生成
其实Y型结构的介入极大地赋予了这个形式意义,而这些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整,一开始我们对结构的概念很陌生,就抄了一种树杈的形式,这种树杈虽然视觉效果很好,但是其实并不是非常合理,主要是会占用很大的空间。这个时候,aac给我们配的结构师wolf顺着我们的想法给我们提出了非常积极的意见,他试图让我们对结构进行简化,然后用结构去生成形式。因此我们就开始从最初的四个叉简化成最后的两个叉也就是Y型,并且用Y型去延伸生成屋顶的形式,达到形式和结构逻辑统一的结果。
屋顶剖面
可喜的是,这个屋顶得到了大部分的好评,不只因为结构的合理性,而且形象上,被认为犹如飞翔的海鸥象征着汉堡的文化,符合了形象的要求。
屋顶轨道上的透视被说像海鸥
几度屋顶形式演变
原先的屋顶形式模型
↓
演变
↓
演变
↓
最终定稿
↓
NO5
节点的思考
没想到25天内还能进行节点的思考,可能对于德国人来说,方案的实现和落地或许比概念要重要的多。结合生态,结构和尺度的多方位考虑来设计节点,一是参考了gmp多年各种车站设计的图纸,二是导师非常耐心地跟我们一次次交流。有趣的是,他还考虑怎么清洁的问题,月台上屋顶设置了人站的踏板,真的考虑的非常细致实在。
屋顶的节点
月台屋顶的节点改图(看上面擦玻璃的小人)
小姐姐与全民偶像英国结构师wolf的合照
NO6
总结
最后答辩
真的非常庆幸参加了aac这个活动,可以最直接地碰触gmp的设计思想,印象最深的就是冯格康一直强调的”Be classic, no fancy”,无论如何都不妥协的态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gmp的方案无论放在哪都有一样经典简洁气质的原因吧。
acc工作营
(Altona Nord: Designs for Hamburg’s New Traffic Hub2016.10.19期)
五小组成果展板与模型
各组成果模型都是组员与gmp里面模型师傅联系并加工切割制作,不得不说手工十分精致。P.S. gmp里有专门做模型和做效果图的,不过工作营的效果图需要学生自己制作,但是实习时候的效果图都是效果图部门做的
帅哥靓女云集的优秀小组合影
除了非常紧凑的设计过程,aac的日常生活还是很有趣的。工作营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场地,跟汉堡gmp办公室一起,享受无敌景观,也同时提供了住宿和部分伙食。方案开始之初还组织我们去柏林参观(不同的项目参观的地方不同),每周会有一两次建筑师来做讲座,跟我们交流,每次答辩完还会有酒会,可以说是非常high了。所以整个过程嘛就是,紧凑充实快乐!
屋内努力工作屋外无敌景观平台
厨房和餐厅,时不时有social趴体
NO7
柏林GMP事务所实习
后来,由于在aac表现还可以,申请了柏林gmp半年的建筑实习,关于这个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但是那篇文章是实习了一半的时候写的,现在实习结束了可以再添点感受。真的非常感谢那段经历,我觉得我虽然作为一个实习生,但是在那里得到了平等的对待,无论是在工作分配上,还是在日常相处上。
工作上,半年实习时间里参与了三个中国项目的不同阶段,很荣幸的是能像正式员工一样参与到项目的核心阶段去而不只是打打杂。我非常认同我组长的一个做法是:无论项目多赶,都会召集组内所有人开个会交代清楚项目的前前后后,然后再分工,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效率也会超高。而我参与的三个项目,一个是带高层和裙房的金融中心的扩初阶段,一个是郑州国际会议中心的后期施工阶段,另外一个是商丘日月湖酒店群的竞标阶段,所以凑一凑也算是体验了方案-扩初-施工的整个设计流程。
方案阶段,gmp做方案其实将设计和管理分的很开,设计的部分都是掌握在一两个合伙人的手里,而管理的团队就负责把设计的想法落实。但这并不是说管理的团队就不需要参加到设计当中去,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当时参与酒店群的竞标阶段的时候,先是要自己收集资料提想法,然后合伙人听了你的想法再五分钟勾出鬼画符一般的草图让你去画图和建模,具体的方案的推敲包括形体空间还是由管理团队来弄,再由合伙人拍板确认。
合伙人一边在沙滩度假一边用pad勾画的草图,
草图对应最后的建筑形态设计深化
方案阶段之后是扩初阶段,对于大型项目来说,这个阶段其实更像是以建筑师牵头,整合来自各方面顾问意见,然后落实到图纸的阶段。参与金融中心的扩初阶段的时候,动不动就要开会,跟甲方,商业,结构,幕墙等顾问沟通,有时候他们的意见都是互相矛盾的,但建筑师一方面要坚持方案的品质给他们提意见,另一方面要整合他们的意见来修改方案。当时有一段时间因为顾问们的意见太多太杂,将方案修改的有点远离了初衷,组长说了一句“I don’t want it be dirty”然后重新站在整个项目的角度去考虑,舍弃了一些没办法协调的意见,保住了方案的质量。
郑州国际会议中心
扩初阶段后就是施工阶段啦,虽然外企是不具备画国内施工图的资质的,但是必须说扩初阶段的图纸深度可以达到国内施工图的阶段。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外企可以很好地控制方案质量的原因吧。在参与郑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时候,我参与了一个厅的后期施工配合,在接收到国内施工图的时候,例如天窗的施工图,要把天窗按照施工图重新建模放进整体模型里看合不合适,有没有冲突的地方,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反馈到国内让国内修改。假如配合施工图的单位说做不出来,我们就会找出gmp多年累积的项目里的相关图纸证明给他们看,是能做出来的,然后他们也能根据我们提供的参考进行修改。
用参与过的项目做成的告别卡片
就总的工作内容来说,我前1/3的时间参与的是类似楼梯,坡道,扶梯,电梯的思考和设计,先让我熟悉到用这种细微尺度,甚至是毫米的精度来思考大型项目。中间1/3的时间参与到平立剖的绘制和调整,以及建模。这两部分都从属于扩初阶段的活。而剩下的1/3的时间,也是我慢慢熟络了gmp的工作模式后,组长才让我参与到后期施工的配合,因为这部分有设计思考精度的要求,以及让我跟他两人去负责一个项目的竞标阶段,这部分有工作效率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工作日常和每周一次的项目交流时间
所以其实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强度远远大于前四个月,以及跟组员组长建立的信任和默契才慢慢显示出来。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真的超级超级不舍,舍不得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这种紧凑的工作节奏,还有这么合得来的同事。而他们表达的不舍和留用的请求以及整个中国组都参加的离别趴体,也让我一个实习生充满了尊严地离开,真的很感激了。
最爱的组员和组长
在回国后的若干天,突然收到来自柏林gmp的问候邮件,刚看到第一句话就不禁泪流满面
如果想知道小姐姐更多的在gmp实习的故事,可以点击我在德国gmp搬砖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呐~(给朋友的公众号来一波广告)
小编总结:
初次看到这个方案,感觉特别简洁大气——没有太多花哨的形式,没有刻意炫技的地方,整个方案无论是造型还是模型都透露出一种精致的美感。其实这也是小编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点:以前我们总是觉得设计的够酷炫、复杂、热热闹闹是“厉害”的代表,但是往往有的时候一个精致朴素的局部节点甚至都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感动。本方案正如gmp事务所一贯的风格:简洁优雅结构合理。
随着建筑全球化的席卷而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公司都纷纷效仿Zaha、蓝天组等先锋事务所,争先恐后地想设计出一些复杂酷炫的建筑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也许这类项目在美学把控度、建造完成度和局部细节精致度等方面有太多不足瑕疵,看多了反而影响了对其好感度。回想起去年小编为了做一个高层项目,专门前往gmp设计的上海漕河泾科汇大厦参观学习,在场被简洁有力的体量形态、几何比例严谨、精致细腻的立面表皮所深深打动,不禁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上海漕河泾科汇大厦
联想到本文作者所描述的gmp设计的理念,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对工作的严谨认真负责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力,这一点深深值得我们在座的各位学习。每次想到国内好多大型项目都喜欢找外企完成方案设计,而国内设计公司仅仅只能做后期建造配合,就无比的心痛与难过,多么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建筑设计也能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希望吾辈们再接再厉,完成这个光荣而又伟大的梦想~
图片提供:LJ
文字撰写:LJ
校稿润色:WX
部分图片取自于http://www.aac-hamburg.com/index.html
(欢迎关注这个小世界——TransAxis)
「学院」长期接收作品#过程记录#投稿
(设计作品、竞赛、模型等)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投稿入选有丰厚的代金券奖励,详询赶图娘
扩展阅读:51个中国古建筑,
他用20年时间,一个一个开膛破肚
@music:被小姐姐丰富的经历和流畅的文笔圈粉
你觉得呢?欢迎留言分享。
想知道这类分析图都是用什么软件做的
不想说这跟国内一个客运站结构很像
一早上看了如此振奋人心的文章 激动的不能自己
很棒
我在郑州找不到郑州国际会议中心
厉害了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