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天桥胡同改造丨这一次集结了7个建筑师团队的脑洞

作者:星火
原文链接

0.gif

640.webp (2).jpg


点击上方倒WiFi!

NO1天桥

对于熟悉北京的人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据清代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

“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

有桥曰天桥。

桥下有水,波光粼粼,荷花一片,

人们可以从正阳门(今称前门)乘船往来,

正可谓

“何如一棹清溪上,明月金樽我独邀”,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640.webp (3).jpg

(京师坊巷志稿)

除了平常百姓,

明清两代的帝王祭告天坛时也从此经过,

所以天桥亦称天子之桥。


640.webp (4).jpg

(老天桥片区)

当时有诗人这样描述天桥一带的社会生活

“频年作客在燕京,变幻云烟眼底生,

香厂造成新世界,天坛开放古棚瀛。

水心亭上耽醇酒,歌舞台前听郑声,

岂是长安人尽醉,不知大厦近将倾……”

640.webp (5).jpg

(水心亭)

可见这一带留下了

许多老北京百姓文化的印证

也承载着许多人沧桑的南城记忆。

NO2天桥

对于不熟悉北京的人来说是一本历史书

翻开它,只见百年风云,

京城史事历历在目,

方圆天地,街巷物语如影随形。


640.webp (6).jpg

北京南城早期的发展缘由

有说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的习武操练,

每天清晨天坛和先农坛外的骑马射箭活动率先唤醒了城市,

开启了休闲之风

640.webp (7).jpg

晚间,遍布于街巷胡同的演艺生活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人,

而街市中整日流连忘返的民众和商贩是逛天桥、

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广者,

是他们促成了这里独特的民风,

这种民风又影响了整个北京城的文化

640.webp (8).jpg

正所谓:人能兴地,地能兴人”。

有研究天桥地区历史的学者也把这种现象称为平民大学”-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他们的每日劳作,

从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中得到历炼,

丰富阅历,学会生活,娱乐社会,共享资源

在这里他们把天桥建起来并延续了几百年。

640.webp (9).jpg

NO3天桥

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我以为,无论你来自哪里,

你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你就是北京人,

你就是今天北京生活的见证者

640.webp (10).jpg

(老天桥片区模型)

今天的天桥,

我们的演艺设施更具规模,

演艺内容更加多样化,

但演艺事业的发展也更具挑战,

因为北京变得更加丰富更多元了。

我们每一天都见证着这种变化。

640.webp (11).jpg

(天桥商场)

天桥社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也与往日大不相同,

市场更丰富了,

街道更干净了,

生活品质也在逐步提高,

我们每一天都见证着这种变化。

城市在变,发展更新是历史的规律。

在这个变化规律中怎样才能把我们今天对城市生活的理解与城市发展的规律结合的更好?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向着更适合未来生活的方向发展

640.webp (12).jpg

我们怎样解决北京未来都与城”的关系?

“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城”是生活中的空间;

演艺娱乐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胡同院落是我们的空间...

为了梳理这些关系,

我们选择在2017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探索城市发展的平台上,

启动为天桥社区共谋发展的计划

作为一个针灸式的改造计划,

我们邀请了多位有相关经历的建筑师。

640.webp (13).jpg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员办公室副主任孙群认为:

“(这个计划)不是为了要植入某些功能,而是要激活某种功能,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谁也不敢说‘天桥没有文化’,开玩笑。但是,现在看上去,好像就有点没有文化,那怎么办?”

我们现在要做的绝对不是想要告诉人家我们多能干,我们想去告诉大家你多能干。只要你把你的能力发挥出来了,那个地方就出来了,只要你把你的孩子叫回来了,那个地方就有希望了。

文创社区研究院负责人谢丹认为:

“关注日常从日常中看到未来的一些趋势,即使它是一个公共浴室,它一定结合现在的公共生活的某种趋势的。我们是在研究一些大趋势,但是也关注日常

点击文章上方音频可收听原声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1/3

NO4天桥

天桥E 生活进行时

640.webp (14).jpg

吴文一:

建筑师

2017天桥艺生活总策展人

北京科意文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总策展人吴文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整个计划:

“天桥做改造说实话是非常非常的难,赶上了所有街道都在改正‘穿墙打洞’这个事。我们本来设计的时候想利用这些现状,把他改得更有意思一些。在过程当中发现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想找到一些未来能够提高社区居住环境条件与生活品质的一些新的方法。

“我作为策展人邀请了6个青年教师团队,6个团队的主导设计师都是已经在北京不同的一些旧城区,从事了好几年的实践和尝试。”

而吴老师也参与了两个项目的改造设计:

640.webp (15).jpg

溜边儿:在留学路46号,位于以商业为主的繁忙的留学路街道上,是胡同生活中重要的交往空间也是难得的公共区域。改造后将作为社区传统美食空间使用。

640.webp (16).jpg

5 号浴室:原建筑位于鹞儿胡同5号院内,东侧外墙紧邻人流较多的铺陈市胡同,铺陈市胡同是该区域较为重要的交通要道。该建筑非常适宜作为公共空间来使用,改造后的定位为社区管理式淋浴间、洗衣房。

640.webp (17).jpg

周宇舫:

建筑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

A9 工作室导师

周老师负责的是“生息堂”的改造设计。

“那个建筑太小了,在街道上。我宁愿称之为作品而不愿意称之为建筑。所以我更希望它能够在那个状态下,成为一个‘感染’作品。我们把它刷成了苹果绿的颜色,其实就为了让它的颜色跳出真实的这个生活状态。

”这样它就被悬置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但是我并没有不负责任地说它日后就不能住人,作为事件,它应该有它的时刻

点击文章上方音频可收听原声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1/2

640.webp (18).jpg

生息堂:赵锥子胡同72号的原建筑为两户,后打通了中间隔墙。本次改造拆除了违章加建部分的屋顶和门窗,将封闭的空间打开,顶层构架玻璃雨棚。改造后的定位为医疗卫生服务空间。

640.webp (19).jpg

车飞:

超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车老师负责的是“喇叭房”与“一间院”的改造设计。

“这次活动我们期望它变成一种城市更新的目的,我们希望这个空间不是一个临时的,我们希望他能够留在这。能够持续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一种观念。

“当然我们不是说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是指导或者说教的方式。恰恰相反,我们其实想创造一些留得住人的小空间

640.webp (20).jpg

喇叭房:位于留学路40号,我们希望这里将来能够成为一个街坊邻里与城市空间交流的场所。我们希望这个空间可以对外开放,成为这条街上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改造后将作为社区信息咨询服务与文化展示空间使用。

640.webp (21).jpg


一间院:位于赵锥子胡同108号,室内与室外的边界被可以的拉伸形成一种纵深感,并更多地将室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三间房不再加上一个院子而成为了一个整体——一间院。改造后将作为艺术家服务空间使用。

640.webp (22).jpg

唐康硕、张淼:

MAT Office/超级建筑

创始合伙人

唐老师与张老师负责的是“一刻堂”与“九湾儿”的改造设计。

唐老师:“它有不同于之前的胡同区域,其他的一些胡同区域的主旨可能是通过点缀一些小的商业。它的目的不一样,它现在把它变成一个很有活力的逐步更新的一个文创的方式,在天桥尤其对于平房这个区域,会为那里的人提供一个社区。这样它的公共性会更强。

张老师:“其实这个项目将来实现地好的话,它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我觉得它是一个不同的点,它不是说你每个人拿到房子自己随便改,是有约束的,也不是像完全由政府漫无目的地去做。它是有目的性以及整个事件是有组织的

点击文章上方音频可收听原声

至此您已阅读了文章的2/3

640.webp (23).jpg

一刻堂:赵锥子胡同80号是临街的坡屋顶小建筑,面积很小,只有12平米,屋子进深为2.6m,规划作为社区艺客堂使用,结合色彩喷涂的方式把原有建筑和胡同空间连接起来。

640.webp (24).jpg

640.webp (25).jpg

九湾儿在校尉营胡同34号,设计中考虑将改造之后的建筑入口设置在九湾胡同一侧,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中心的公共功能。改造后作为社区棋艺书画室使用。

640.webp (26).jpg

史洋:

hyperSity工作室创始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讲师

史老师负责的是“共享小厨”的改造设计。

“老的社区里走一遍,加建最多的就是厨房、储物间,所有的私搭乱建,最首要的就是这两个功能,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公共的概念。”

“因为厨房不是总是在使用的一个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通过社区管理,比如一些APP,然后有效的分配不同的时段,让大家使用一个公共空间。整个街区会慢慢变得更好

640.webp (27).jpg

共享小厨位于铺陈市胡同61号,房子是这个社区动态发展的片段,我们不希望把一个老街区重新恢复到某一个历史切面的点。而是希望通过现代管理和未来化的设计,使它成为一个能服务于现在社区和胡同未来的实用空间。改造后将作为社区共享厨房使用。

640.webp (28).jpg

陶磊:

TAOA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陶老师负责的是“万花筒”的改造设计。

“它的空间形态是完整的,是有自己特色的。实际上是可以比较恰当地生长在那个缝隙里头的,实际上它是穿插到缝隙里头生长的。”

“有点像一个新的芽冒出来,穿破土壤的缝隙长出一个新的生命。我希望它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640.webp (29).jpg

万花筒位于赵锥子胡同58-60号,将原有建筑的沿街入口门洞向外适度凸出,同时使用钢质边框玻璃门,使得建筑呈现对赵锥子胡同的打开之势。改造后将作为社区故事汇与棋艺书画室使用。

640.webp (30).jpg

韩文强:

中央美术学院 副教授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韩老师负责的是“天景屋”的改造设计。

“我觉得不用太在乎(在这个空间里)到底是什么活动,你给它做图书馆可能没人看书,它就没有意义。”

“我觉得真正能让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活动就可以了,哪怕就是一个下棋的地方都可以,它的功能应该是弹性的,不应该是有一个特别确定性的功能

640.webp (31).jpg

天景屋赵锥子胡同75号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建筑应尽量开放,内外之间的边界变得透明。临街的外立面通过把门的开启方向做了调整,创造由胡同到房屋内部的中介空间,并设置了座椅,让家具与窗户与门融为了一体。改造后将作为社区少儿之家使用。

Final天桥

你我共同参与

城市更新的问题是现在大家普遍都在关心的问题,

小到胡同、街道的拆改,

大到政府职能机构的搬迁,

我们的城市在迅速的发生变化。

但这些变化无论大小,

其核心问题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问题,

我们想要把城市改成什么样?

我们想要在城市里怎样地工作和生活?

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论述,更应该是个实践

640.webp.jpg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活动详情)

2017 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忆巷正是为此而进行的一次城市更新的有益实践,

而本次论坛也是这次实践的一个过程讨论,

它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让设计师和社区大众共同探索更适合的、更有益的老城改造的方法,

找寻一条既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又能保持老城风貌与生活气息的道路。

城市可以变化,城市也应该改变,

但这个城市总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欢迎每一个人对我们的城市献计献策,

在下方评论,留下你宝贵的想法。

2017北京国际设计·天桥艺生活

主办方: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正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华融新媒广告有限公司

北京首都华融影院有限责任公司

战略合作伙伴及策划:北京科意文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吴文一

至此您已阅读了完毕

文章部分由吴文一老师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条评论

作者:星火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