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天坛搬来上海,
你们信吗?
这座微缩的祈年殿,
前后耗时5年,
历经十万多道工序,
由7108个零件组成,
最小零件仅有2mm,
完完全全的榫卯结构,
不用一个钉子、一滴胶水。
高0.5m、
最大直径不超0.8m,
比原比例整整缩小了81倍!
每个部件都可拆卸,
按照力学原理,
像建真正的房子那样搭建而成。
每一扇小门,
轻轻一推便能打开;
三层重檐旋跃而上、逐渐收拢,
跟原形一模一样;
手指轻抚之,台阶平整光滑,
门窗凹凸起伏,
每一处充满皇家质感!
“简直是巧夺天工啊!”
“从来不知道榫卯是这样神奇!”
围观的群众,
不时发出声声赞叹。
躲在一旁的王震华听了,
激动得鼻头一酸。
事情还要追溯到几年前。
那天的上海下着小雨,
王震华坐着车,
兴冲冲地去参加一个展会。
听说会上来了位很厉害的
榫卯传人、“现代鲁班”,
老王迫不及待地要看看:
到底是何方神圣?
只见“大神”搬出一个
缩小了几百倍的榫卯模型,
老王看得两眼直发光,
兴奋地凑近用手一摇,
眼里的光一下子黯淡了下来:
“摇不动的是胶水粘的,
这哪里是老祖宗发明的榫卯啊!”
做技术出身的老王,
最气不过这糊弄人的玩意儿,
更气不过现在有些人,
糟蹋了老祖宗的千年手艺!
王震华在农村长大,
邻居是个老木匠,
他没事就跟着木匠捡刨花。
一天晚上,
两个师哥在房间里玩“鲁班锁”,
却怎么都打不开。
这种神秘的物件,
相传是鲁班,
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
用6根木条按照榫卯结构制成的
可拼可拆的玩具,
又叫孔明锁、莫奈何、难人木。
幼小的王震华被其深深吸引,
着了魔一样挪不开腿。
他趁师哥们不在,
溜进屋里摆弄,
没想到五分钟就解开了。
痴迷木工又极具天赋的王震华
通过系统学习,
16岁就掌握了各种榫卯结构技艺。
榫(sun)卯(mao)。在老王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这两个字读法和含义。
古代没有钉子,智慧的古人就发明出榫卯,凸为榫,凹是卯,在一凸一凹之间,一转一合之际,连接得天衣无缝。
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
就会出现极为复杂、
却又十分微妙的平衡,
极富延展力不易断裂。
早在7000多年前,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就发现了大量
结合完好的榫卯结构遗物,
堪称我国木构技术史上的伟大发明!
1986年,
做了工程师的老王,
曾因工作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
他一有空就去拜访古建筑群,
还拿着尺子随时测绘、临摹。
“故宫的三大殿看完后,
一看到祈年殿,就走不了了。”
祈年殿共37根大柱,
外屋檐12根代表12个时辰,
第二圈12根代表12个月,
4根金柱代表28个星宿,
8根铜柱代表36天庚,
还有一根柱子立在宝顶,
不用大梁、长檩、钉子等,
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
“太壮观了,真的太壮观了,
真正的全榫卯结构!”
老王呆呆地站在殿前,
像是与古人通了灵感,
那时的他痴痴地做了一个梦: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
能用梁思成的“微缩营造法”,
来还原这座大殿。
老王的“木痴梦”,
一做就是几十年。
而那次不太愉快的看展经历,
好像一下子把他从沉睡中唤醒,
有些事再不做,
就真的来不及了!
做木工活需要敲敲打打,
为了不扰民,
更为了自己能潜心创作,
下定决心的老王,
特意跑到僻静的城郊租了个民房,
作为自己的“工作室”。
没有帮工也没有助手,
每天吃过早饭,
老王都带好妻子备好的午饭和晚饭 ,
骑着电瓶车赶十几里路,
奔向小小的“工作室”,
然后天黑了才回家。
从实地测绘,
到工具的制作,设备的调试,
再到最新版CAD设计软件,
全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制作模型的第一步,
是要画出尺寸计算精确的图纸。
除了去北京实地考察,
更多的要借助各种文献资料。
老王抱着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死啃,推算出全部构建的尺寸和结构形式,然后在CAD程序上,花了整整3个月才绘制出一张全套图纸。
因为CAD程序,
很难看出最终效果,
只能一遍遍地修改、模拟,
却没想到因为一个文献参数的错误,
七千个零件都要重新制作,
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在老王的设想中,作品要做到“零件不用编号,可以任意拆装。”
这就要求:每一种相同零件的尺寸,都不能有丝毫出入,而这是现成仪器所达不到的。光是关于工具刀的研究,老王就用了三年的时间。
在这三年里,
老王用最便宜的二手钢刀,
制作了300多把特制刀具,
用处各不相同,
最细的刀头仅仅只有0.8mm。
每个刀具打磨出的零件,
不允许有超出“0.02mm”的误差,
否则就没法组成“鲁班锁”,
每次刀具坏了,
就意味着你前面的零件白做了.
有一次,需要打磨2000个零件,老王打磨到1800个的时候,刀具坏了。没办法,只能重新来。
“再磨一把刀,不可能一模一样的,报废零件全部烧掉,一个都不留,没有半成品,只有成品。”光是刀具问题,废弃的零件就有3万个以上。
每天工作10个小时,
一年只休息10天,
整整五年时间没有收入,
几乎对家里不管不顾。
妻子忍不住抱怨:“
他一直在外面做天坛,
早出晚归,
邻居从没看见过他,
直到天坛做好了,出门走走,
邻居看到都打听这是谁啊。"
不疯魔,不成活,
老王已经走火入魔。
2010年开始,
王震华尝试了无数次,
也失败了无数次。
三套失败品,
全都被他付之一炬,
就连近乎完美的第三版“祈年殿”,
也因一点点角度的差异,
被倔强的老王“无情”抛弃。
孤独的五年,
外人看上去“有病”的五年,
天天遇上难题,
不知哪天能成功。
2015年的10月30日,
晚上8点,
当老王给“第四版”祈年殿,
安上最后的屋顶,
然后爬上梯子。
老王爬到最高点去看,
各个角度去看,
看到12点,
连抽了5包烟。
“成了!”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
这座微缩的祈年殿模型,
都堪称完美。
窗上有雕花,窗户可开合,
一个不到指甲盖大小的门,
分秒之中,
竟能拆成8个小的零部件。
王震华凭着“第四版”祈年殿,
一举摘得“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
市场估价数千万元。
然而对他来,
说名与利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寻回了失传已百余年的,
全榫卯结构微雕非遗技艺。
10多万道工序,
20000多个小时的孤独死磕,
60000公里披星戴月的往返,
这是普通工人王震华,
不可思议和非常人的五年。
他给自己定了个十年目标,
趁着还能看得见、做得动,
赵州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黄鹤楼、甚至故宫全景···
他都要一直做下去。
是匠人,更是犟人。
自负,但不负内心。
感谢 匠心之城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jxzc681
真正的大佬
膜拜!
匠人,佩服
敬佩
可以师从吗?
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应该聘请他来大学教学
学习精神。是匠人,是犟人